首页

搜索 繁体
请收藏本站网址:hudubook.com

第18章(1 / 2)

互联网虽然已经开始运用,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还很远,市面上卖的联想天秤、天琴台式电脑一万多块钱一台,内存只有64,硬盘只有1g或2g,装个幸福之家软件,其实干不了什么事。

所以,女生愿意到图书馆翻看杂志,说明是有精神追求的,这点杨舒力很欣赏。

11月26日,星期四中午,杨舒力肩挎书包,走进一家邮局,开始给报纸投稿。

杨舒力对稿子比较满意,经过多次修改,保留了4600字,只要读者被标题吸引,开始阅读第一段,就会被故事吸引,一看到底。

故事情节上,杨舒力也比较注意分寸,没有制造太过突兀的情节,让编辑产生怀疑和反感。

文笔则是这篇稿子的优点,也是杨舒力的核心竞争力,语言流畅优美,人物对话口语化,很是接地气,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教授,都能一口气看完。

对于投稿笔名,杨舒力考虑很久,选择了“舒泥”这个名字,和本名有一点联系,这样在某些时候可能有点用处。

由于对稿子有信心,杨舒力一共选择了全国各地15家报纸投稿,于是复印费就成了大头,一份稿子七八个页码,复印15份,总花费不是个小数。

希望这次“投资”有回报,不然再投两次稿,杨舒力就没有钱付复印费了。

由于是复印稿,编辑一看就不是独家投稿,会影响刊用,所以杨舒力在稿子外另附一张纸说明,此稿在你家报纸市场领域是独家,不会与同地域其他报纸撞车,请放心刊用。

进入九十年代,市民报、市场报获得快速发展,同一个地区出现多家市民报,比如某某都市报、某某商报、某某时报,是同质竞争,杨舒力会在几家报纸中选择一家投稿,而不是把同一地区的几家报纸一网打尽。

这种地区报纸,只要不在同地域撞车就没事,特稿编辑也希望找到一个写得好的、能够不断提供作品的作者。

由于邮件多,邮局的女工作人员打量他好几眼,显然,这样操作的人还没有在这个邮局出现过。

据说目前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,能写特稿的不超过10人,杨舒力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小小的财富密码。

对于收款和邮寄样报地址,杨舒力有些为难,留家里的地址不大合适,杨升元和秦华玉收到一堆样报和汇款单,肯定会对他“严刑拷打”,交代来龙去脉,这门“生意”就做不下去了。

想了很久,还是留重庆一中的地址,样报和汇款单都送到校门口的传达室,传达室的老陈很认真,汇款单都写在小黑板上,领汇款单还要签字,样报自己经常去看就行了,传达室的杂志报纸还是挺多的,各个班级都有。

先就这样吧,万一汇款单太多,可能还得转移阵地,不然一个高二学生,凭什么收那么多汇款单?

下一篇特稿已经想好,写两个男孩,出生时在妇产科,因为工作疏忽,被交换了父母,两家虽然在同一个城市生活,但距离较远,平时没有交集。

巧的是两个男孩成绩很好,中学时都进了同一所重点学校,更巧的是他们分到了同一个班级,还成为好朋友。

有一天一个男生到另一个男生家拿体育用品,在屋里待了一会,这家的奶奶一直盯着他看,还问了几个问题。

奶奶把她的疑虑讲给儿子听,于是,其中一个家庭的父亲开始跟踪另一个家庭的孩子,希望了解到一些信息。

高潮来了,跟踪另一个孩子——其实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父亲,在跟踪过程中和另一个父亲碰面了。

碰面的那一刻,两人都惊呆了。

因为对方和自己的儿子更相像。

如果是一方的父亲和另一方的儿子相像,可能会引起愤怒。但双方的父亲都和另一方的儿子相像,引起的就是巨大的迷茫。

后面又经过一些波折,真相终于揭开。

怎么办?

是让两个男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,还是继续在原家庭生活,对两个家庭来说是非常艰难的选择……

也是一篇能让读者从头看到尾的家庭故事,比第一篇更有力度,但杨舒力没有马上动笔。

休息两天,再把几个小细节酝酿一下,星期六晚上在自己小屋里开始写作,一旦写起来就很快了。

星期五下午放学后,杨舒力打算不忙回家,先到百福广场那个报刊亭看看,那个报刊亭是市里最大的,报纸种类多,想买几份上次在图书馆没有看到的,再增加几个投稿地址。

和张有路一起上了三路车,挤到中门位置,后面陆续还有人上车,在司机吆喝下都往中门走动。

一个女生挤了过来,杨舒力扭头一看,女生也看了他一眼。

正是那天图书馆碰到的女生。

总觉得这次目光交汇内容比以前丰富,一方面距离比以往都近,另一方面经过上周末在图书馆的经历,双方可能有新的认识。

公交车中门处抓不到吊环,但边上有一根金属立柱,可以用一只手抓着保持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